【鞠躬尽瘁(死而后已的意思)】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是一句源自《后出师表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竭尽全力、忠于职守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。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对忠诚、奉献和责任感的高度赞扬。
一、词语解析
成语 | 拼音 | 解释 |
鞠躬尽瘁 | jū gōng jìn cuì | 形容恭敬谨慎地付出全部精力,直至耗尽心力。 |
死而后已 | sǐ ér hòu yǐ | 直到死才停止,表示终生不懈的努力。 |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最早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《后出师表》。原文为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”
这段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,以及自己一生尽忠报国的决心。
三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常用于赞美那些在工作中无私奉献、坚持不懈的人。无论是科研人员、教师、医生,还是普通劳动者,只要他们敬业爱岗、全力以赴,都可以被称作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典范。
四、适用场景
场景 | 应用示例 |
工作场合 | 赞美同事或领导的敬业精神 |
教育领域 | 表扬老师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|
媒体报道 | 描述英雄人物或先进事迹 |
文学作品 | 作为人物性格描写的重要词汇 |
五、总结
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强调了责任、忠诚与奉献的价值观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中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