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嗟来之食什么意思】“嗟来之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。它原意是指用轻蔑的语气呼唤别人来吃东西,后来引申为不尊重他人、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或帮助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以高高在上姿态给予帮助的人,也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接受带有侮辱性质的恩惠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嗟来之食 |
拼音 | jiē lái zhī shí |
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本义 | 用轻蔑的语气呼喊别人来吃饭 |
引申义 | 不尊重的施舍、带有侮辱性的帮助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他人以高傲态度施舍的行为 |
情感色彩 | 贬义 |
二、出处与故事背景
“嗟来之食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檀弓下》,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尊严和自立的故事:
齐国发生饥荒,一个人饿得奄奄一息,有人拿着食物来施舍他,但那人却说:“嗟!来食!”(喂,来吃吧!)这个人拒绝了这顿饭,因为他觉得这是对他尊严的践踏,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人格尊严的重视,也说明了“嗟来之食”背后所蕴含的道德观念。
三、现代使用场景
场景 | 举例 |
批评施舍者的态度 | “你这样说话,简直是在给人‘嗟来之食’。” |
表达不愿接受侮辱性帮助 | “我宁可饿死,也不接受这种‘嗟来之食’。” |
强调自尊自立 | “我们要有骨气,不能接受不尊重我们的帮助。”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空中楼阁、虚情假意、居高临下 |
反义词 | 恩重如山、真心实意、平等相助 |
五、总结
“嗟来之食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接受帮助时要保持自尊,同时也要在给予他人帮助时保持尊重与平等。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、职场沟通以及社会救助等方面,都值得我们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