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啼饥号寒的意思】“啼饥号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们在极端贫困和困苦的环境中,因饥饿而哭泣,因寒冷而哀嚎,生活极其艰难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,也用于比喻某种环境或处境中的极度困苦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啼饥号寒 |
拼音 | tí jī hào hán |
出处 | 出自唐代白居易《新制布裘》:“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。……老妪啼饥号,稚子哭寒风。” |
释义 | 形容生活极度困苦,因饥饿而啼哭,因寒冷而哀号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贫苦百姓的生活状况,也可用于比喻某种困境。 |
近义词 | 饥寒交迫、穷困潦倒、民不聊生 |
反义词 | 衣食无忧、富足安康、安居乐业 |
二、成语背景与使用场景
“啼饥号寒”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尤其是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歌和散文中较为常见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,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。在古代,由于战乱、天灾或统治压迫,许多百姓流离失所,生活无着,因此“啼饥号寒”成为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。
现代使用中,“啼饥号寒”多用于文学、历史或社会评论中,强调人民的苦难与社会的不公。例如,在分析某个地区经济落后、民生艰难时,可以用此成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三、总结
“啼饥号寒”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,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极端贫困和恶劣环境下的痛苦状态。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映。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、含义和用法,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对民生的关注,也能在现代语境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。
备注: 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,结合了成语的基本信息与实际应用场景,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“啼饥号寒”的意义与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