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冯谖客孟尝君原文及翻译】《冯谖客孟尝君》是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中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,讲述了谋士冯谖为孟尝君“焚券市义”、建立深厚信任的过程。文章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孟尝君的用人之道,寓意深刻,耐人寻味。
一、
《冯谖客孟尝君》主要讲述的是:孟尝君门下有众多食客,其中有一人名叫冯谖,他初来时并不显眼,但后来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行为,逐渐赢得了孟尝君的信任,并为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奠定了基础。
故事分为几个阶段:
1. 初到孟尝君门下:冯谖因贫穷而寄居门下,但他不事生产,只求吃饱饭。
2. 第一次请求:冯谖提出“请以三窟”之计,要求为孟尝君争取政治资本。
3. 焚券市义:冯谖代孟尝君前往薛地收债,却将借据全部烧毁,使百姓感激孟尝君。
4. 三窟成就:冯谖通过这一举动,为孟尝君建立了“民心”、“权势”和“忠臣”的三重保障,最终助其稳固地位。
整个故事体现了“远见”与“谋略”的重要性,也展示了孟尝君善于用人、包容贤才的胸怀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冯谖客孟尝君,贫,无以自存,使人谓孟尝君曰:“客无能。” | 冯谖投靠孟尝君,因为贫穷无法养活自己,于是派人对孟尝君说:“门客没有能力。” |
孟尝君曰:“诺。”左右曰:“乃歌夫‘长铗归来乎!食无鱼’。” | 孟尝君说:“好。”身边的侍从说:“他唱着‘长铗归来乎!食无鱼’。” |
冯谖曰:“长铗归来乎!出无车。” | 冯谖说:“长铗归来吧!出门没有车。” |
又曰:“出无车。”左右皆笑之。 | 又说:“出门没有车。”侍从们都嘲笑他。 |
冯谖曰:“长铗归来乎!无以为家。” | 冯谖又说:“长铗归来吧!家里没有积蓄。” |
孟尝君闻之,曰:“客果有能者。” | 孟尝君听说后,说:“这位客人果然有才能。” |
因而舍之,礼之。 | 于是让他住在家中,以礼相待。 |
后数月,孟尝君使人视冯谖所食,饮食、衣服、舆马,皆如己。 | 过了几个月,孟尝君派人查看冯谖的生活情况,发现他的饮食、衣物、车马都和自己一样。 |
孟尝君曰:“客何好?” | 孟尝君问:“客人有什么爱好?” |
曰:“无好。” | 回答:“没有爱好。” |
“客何能?” | “客人有什么才能?” |
曰:“无能。” | 回答:“没有才能。” |
孟尝君笑曰:“诺,吾固知客无能也。” | 孟尝君笑着说:“好,我本来就知道客人没有才能。” |
久之,冯谖无所事事,乃复请曰:“愿为孟尝君市义。” | 过了一段时间,冯谖无所作为,于是再次请求:“愿意为孟尝君买下道义。” |
孟尝君曰:“市义奈何?” | 孟尝君问:“怎么买道义?” |
曰:“今有贫民,愿为孟尝君收债于薛。” | 回答:“现在有贫民,愿意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。” |
孟尝君曰:“可。” | 孟尝君说:“可以。” |
因而遣之。 | 于是派他去了。 |
冯谖至薛,使吏召诸民当偿者,悉来合券。 | 冯谖到了薛地,让官吏召集所有该还债的百姓,集中核对借据。 |
约日:“今日火急,归我,得钱;不然,不得。” | 约定:“今天紧急,归还债务,可以拿到钱;否则,不能。” |
民皆争疾走,而不知其故。 | 百姓都争着赶紧回来还债,不知道原因。 |
冯谖乃焚其券,曰:“孟尝君之恩,不可忘也!” | 冯谖于是烧掉了借据,说:“孟尝君的恩情,不能忘记!” |
民皆呼万岁。 | 百姓都高呼万岁。 |
归,以告孟尝君曰:“今有贫民,愿为孟尝君市义。” | 回来后告诉孟尝君:“现在有贫民,愿意为孟尝君买下道义。” |
孟尝君曰:“市义,何谓也?” | 孟尝君问:“买道义,是什么意思?” |
曰:“今君有薛,民多贫,君不以是为利,反以是为义。故焚其券,民悦,此所谓市义也。” | 回答:“现在您拥有薛地,百姓大多贫穷,您不以此牟利,反而以此行仁义。所以烧掉借据,百姓高兴,这就是所谓的‘买道义’。” |
孟尝君不说,曰:“诺,吾固知客无能也。” | 孟尝君不高兴地说:“好,我本来就知道你没本事。” |
居年余,王果以孟尝君为相。 | 过了一年多,齐王果然任命孟尝君为丞相。 |
王曰:“寡人欲以社稷为重,不敢以私怨废公义。” | 齐王说:“我想把国家放在首位,不敢因私怨而废弃公义。” |
孟尝君曰:“非独君之德,亦冯谖之力也。” | 孟尝君说:“不仅是您的恩德,也是冯谖的功劳。” |
孟尝君乃封冯谖为上客。 | 孟尝君于是封冯谖为上等门客。 |
三、总结
《冯谖客孟尝君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历史寓言,通过冯谖的智慧和行动,揭示了“远见”与“民心”的重要性。它不仅展现了冯谖的谋略,也反映了孟尝君善于纳谏、用人之道。
通过这篇故事,我们可以学到:真正的智者往往不急于表现自己,而是以长远的眼光谋划未来;同时,领导者若能体恤百姓、重视人心,便能赢得长久的支持与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