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和衷共济出处于哪里】“和衷共济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大家齐心协力、共同克服困难。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。本文将从历史文献中梳理其来源,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。
一、成语出处总结
“和衷共济”最早见于《尚书·皋陶谟》中的“协和万邦”,后来在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出现“和衷共济”的表述。不过,“和衷共济”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形式,更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中,尤其是在描写国家治理或团队合作时使用。
该成语强调的是“同心同德、共度时艰”的精神,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,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的价值观。
二、出处与演变简表
成语 | 出处文献 | 出处原文 | 意义解释 | 历史演变 |
和衷共济 | 《尚书·皋陶谟》 | “协和万邦” | 强调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 | 初期用于政治治理,强调国家间的关系 |
和衷共济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和衷共济,以安社稷” | 表达上下一心、共谋大业 | 此时开始用于描述内部团结 |
和衷共济 | 明清文学作品 | 如《明史》《清稗类钞》等 | 表现团队合作、共克时艰 | 后期广泛用于民间和文学作品中 |
三、总结
“和衷共济”虽然在现代被广泛使用,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献,如《尚书》和《后汉书》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,更承载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团结、协作的精神理念。通过了解其出处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,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的出处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