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轻诺寡信什么意思】“轻诺寡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说话随意、轻易许诺,但很少兑现承诺,缺乏诚信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“承诺轻率”和“信用不足”两个方面,通常带有批评的意味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轻诺寡信 |
拼音 | qīng nuò guǎ xìn |
出处 | 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夫秦王之怒,未可当也;轻诺寡信,人之所弃。” |
含义 | 指人说话轻率,轻易许下诺言,但很少履行,缺乏诚信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某人不守信用。 |
近义词 | 食言而肥、言而无信、朝三暮四 |
反义词 | 一诺千金、言出必行、信守诺言 |
二、词语来源与背景
“轻诺寡信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,是司马迁在叙述战国时期人物行为时使用的评价性语言。当时,张仪作为纵横家,善于言辞,但其言行有时被后人认为不够诚恳,因此有“轻诺寡信”之说。
这个成语后来广泛应用于文学、日常交流中,用来批评那些只图一时口快而不顾后果的人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子 |
工作场合 | “他总是轻易答应客户的要求,却从不按时完成,真是轻诺寡信。” |
家庭关系 | “你之前说好会帮我搬家,结果又失约了,这叫轻诺寡信。” |
社交场合 | “朋友之间要讲信用,不能轻诺寡信,否则会失去信任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轻诺寡信”是一个典型的贬义成语,强调的是对承诺的轻率态度和缺乏信用的行为。在人际交往中,保持诚信是非常重要的,而“轻诺寡信”则提醒我们不要轻易许诺,更不要失信于人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、出处以及使用场景,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,避免因轻率言行而影响人际关系和信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