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旷劝学翻译】《师旷劝学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》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了晋国的大臣师旷劝诫君主学习的故事。文章通过师旷的智慧和劝谏,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,即使年岁已高也不应放弃求知。
一、原文与翻译总结
原文 | 翻译 |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 | 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年纪七十了,想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。” |
师旷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 | 师旷说:“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?” |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| 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呢?” |
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夫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 |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少年时好学,就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;壮年时好学,就像中午的阳光;老年时好学,就像点燃的蜡烛。点燃的蜡烛明亮,怎么比得上在黑暗中行走呢?” |
二、内容解析
这篇文章通过师旷对晋平公的劝告,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:学习没有早晚之分,只要愿意学习,任何时候都不算晚。师旷用“日出之阳”、“日中之光”、“炳烛之明”来比喻不同年龄段学习的效果,形象生动,富有哲理。
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晋平公的消极态度,而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引导君主认识到学习的价值。这种劝谏方式既体现了师旷的智慧,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。
三、启示与思考
1. 学习无止境:无论年龄多大,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。
2. 珍惜时间:时间不会等待任何人,把握当下,才能不断进步。
3. 劝谏的艺术:师旷的劝谏方式值得借鉴,用比喻和类比更容易让人接受。
四、总结
《师旷劝学》虽然篇幅简短,但寓意深刻,不仅展示了古代贤士的智慧,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理念。它告诉我们:只要心中有光,哪怕晚年也能照亮人生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