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濡字的成语濡字的成语有哪些】在汉语中,“濡”字常用于成语中,表示“沾湿、润泽、拖延”等含义。虽然“濡”字本身不常见于日常口语,但在一些成语中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和用法。下面将对含有“濡”字的成语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释义与出处。
一、
“濡”字在成语中多用于描述事物被水或液体浸润的状态,也常用来形容人或事处于某种状态中,如“濡染”、“濡滞”等。这些成语往往带有文言色彩,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含有“濡”字的成语,它们分别表达了不同的含义,有的强调滋润、有的强调拖延、还有的表达情感上的依恋。
二、含“濡”字的成语一览表
成语 | 释义 | 出处/用法 |
濡染 | 被水或液体浸润;比喻受熏陶影响 | 《后汉书》:“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君子淡以亲,小人甘以绝。彼无故以异,此无故而合,未有不相濡以沫者。” |
濡首 | 头发被水打湿;比喻困顿、狼狈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项王乃曰:‘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,必三胜之,为诸君溃围,斩将,刈旗,令诸君知吾善战。’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……”(注:此处“濡首”见于其他文献) |
濡滞 | 延迟、拖延;因湿而停滞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会虽有才略,然其性多疑,好谋而不决,每遇事辄濡滞。” |
濡沫 | 相互依靠、扶持 | 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 |
濡笔 | 润笔;指写作前蘸墨 | 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:“羲之书,初不贵重,人徒以草书知名。及年四十,始学卫夫人书,遂专精篆隶,尤工正书。每作书,先濡笔,然后落纸。” |
濡渍 | 被水浸泡;比喻长期影响 | 《红楼梦》:“宝玉心中明白,只是不好说出口来,只得默默忍受,日久天长,渐渐地也就濡渍了心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濡”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现代口语中,但在古文和成语中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。以上列举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“濡”字的不同含义,也展示了其在文学和历史中的应用价值。了解这些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。